🔥99499威尼斯(中国)官方网站-App Store

您现在的位置:生活在线 正文

近年间,全球能源消费需求旺盛,多方面的持续投入保障能源转型趋势,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但是,随着需求增速放缓,光伏行业逐渐步入过剩周期。

2023年,产业链各制造环节产能快速释放,供需比进一步恶化,光伏产品价格加速下跌;2024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多环节从成本竞争逐步转向现金流竞争;至第二季度,主产业链各环节进入销售价格与成本倒挂、净利润亏损阶段;6月底,已步入现金成本亏损阶段,光伏产业链业绩普遍承压。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部分企业的利润情况如下表(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根据对部分公司业绩预告的内容梳理,各公司的业绩亏损原因主要系受到光伏行业整体供需进一步失衡的影响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冲击,产业链各环节主要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行,短期盈利承压。

多种迹象标明,当前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落后产能亟待出清。

近年来,海外光伏装机需求增长势头强劲,全球光伏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国内的产能进一步过剩加剧了全球产能分布失衡。2023年,国内各主要环节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超80%,但同期国内的新增装机量仅占全球一半。在供需错配的环境下,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对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工业制造能力、运营能力、全球化能力、资金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更严苛的考验。除在产品、制造、渠道等重要环节的竞争之外,对企业来说,科学的运营策略和全球化制造成为度过周期的核心因素。

市场压力仍在,灵活调整运营策略举足轻重

在下行周期压力下,更多企业选择减产以避免亏损扩大。硅业分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体化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50%-60%之间,其他企业的开工率在50%-100%间不等。

对于业内企业的开工率分化现象,TCL中环相关负责人表示,“光伏重资产属性决定光伏企业的成本模型通常包括全成本线、现金成本线及BOM成本线。开工率的分化,使光伏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成本模型出现较大差异。”在三条成本线之间,各企业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维度、资产规模以及战略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上述负责人透露,“TCL中环根据自身技术和制造优势降本,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运营策略,以寻找综合生产、销售、市占、盈利等多要素下的最优解。”

面对产能过剩,产业“出海”或为破局关键

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各国谋求能源自主可控,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光伏行业实施加征关税、限制进口和制裁名单等管制措施。因此,产业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困局,率先“走出去”,推进蓝海市场布局是国内企业需牢牢把握的发展机遇,海外制造产能有望助力其实现新的增长点,穿越行业周期。

责任编辑:admin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XML 地图